港珠澳大橋于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舉國歡騰,全國媒體競相報道。蘇交科集團憑借豐富的大型橋梁質量控制經驗及國際領先的檢測技術承接了大橋主體工程質量控制任務,因此也受到各界媒體的關注。請看地方媒體都紛紛為蘇交科團隊打call——
港珠澳大橋上的“江蘇智造”
本條視頻新聞節選自江蘇衛視10月24日《江蘇新時空》
——《江蘇衛視》
蘇交科:一待8年,守護大橋質量
港珠澳大橋建設要求極高,以水泥混凝土耐久性技術來說,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達120年,這是國內首次,國際罕見,對混凝土耐久性提出極高要求。蘇交科結合國內外標準,開展氯離子擴散系數檢測方法對比研究,通過室內檢測準確反映混凝土工程實體的抗氯離子滲透性能。
——《南京日報》
大橋120年使用年限是如何做到的?
蘇交科專家解密:將蘇通大橋、崇啟大橋的核心成果都運用其中
建造在海水中的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達120年,是國內首次,國際上也很罕見,這對混凝土耐久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項目組負責人解釋,海水中的氯離子滲透進混凝土后,就銹蝕鋼筋結構。因此,水泥混凝土耐久性技術的研究十分關鍵。實驗室結合江蘇已建成的蘇通大橋、崇啟大橋等世界級橋梁的科研成果,開展了氯離子擴散系數檢測方法對比研究,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防止海水的侵蝕。同時,為了隔離海水,港珠澳大橋在墩臺、沉管隧道等構件外裝上了鋼筋保護層,就像給橋墩和隧道套上了一個“保護套”,這個“保護套”的厚度均大于60mm,最大厚度可達120mm,遠高于一般性海工混凝土結構鋼筋保護層厚度。這些技術,對港珠澳大橋施工質量控制及保證其120年壽命發揮了重要作用。
——《揚子晚報》
蘇交科用毫米級“標尺”,守護大橋質量
2011年到2018年,蘇交科團隊在港珠澳大橋工程上一待就是8年,小到進場的材料、實驗室結構性能實驗,大到施工管理……他們用青春見證了這座大橋的崛起。
——《新華網》